生在赤水河边,决定了它天然拥有巨大的可能性。
在地图上搜索茅溪镇,得到的位置距离茅台镇大约有近25公里,50分钟左右的车程。
但我们这趟行程的目的地,却不是地图上的茅溪镇中心,而是此地与赤水河垂直相交的地方——茅溪镇酱酒园区。
造访茅溪时,尚是四月上旬,赤水河谷的温度显然高于其他地方,干热无风是最明显的体感特征。
茅溪镇全景 摄影/徐勤勇
“只知道在建酒厂,但具体是什么酒厂还不知道,我们也没下去看过,听大家说已经拆迁了很多。”
经营面馆的老板娘一边捞面,一边示意店里的两位食客说,“他们年轻人可能比较清楚,她(另一位食客)的儿子就在茅台酒厂上班。”
先被提及的年轻人也在茅台镇上务工,但并无固定工作,都是些和酒打交道的散活。
他说,“我们这儿很多人都在茅台镇上班,但下去一趟确实很远,没有车就不能天天往返。等茅溪的酒厂建起来了,肯定有很多人都要回来工作,至少我就等着回来。”
隔壁桌的食客却表示,“我儿子在茅台酒厂烤酒,但肯定不会回来的”。
虽然没有说太多,但茅台酒厂对周围村镇劳动力的吸引已可见一斑。
茅溪镇距离古蔺县城有95公里左右,这意味着周围最繁华、工作机会最多的地方,就是相距25公里的茅台镇。
茅台镇杨柳街一带
尽管分属两省,茅溪镇上的村民,内心对茅台镇的归属感却是相当深厚。
就像隔河相望的二郎镇与习酒镇,茅溪镇与茅台镇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。两地既有血脉亲缘上的联系,也共享着生活资源、学习资源和工作资源。
不过与前一对的势均力敌不同,茅溪镇目前还远不及茅台镇发达,所以人口的单向输出更为明显。
而追溯两岸在酿酒方面更为久远的关联,则不能不提到一个人,就是茅台酒厂的老厂长郑义兴。
据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《茅台酒厂志》中记载:郑义兴名永维,四川古蔺县水口乡人,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。
其幼年读过私塾,民国二年入茅台成义酒房当学徒,先后在成义、荣和、恒兴三家酒房作酒师。1953年入地方国营贵州省茅台酒厂,以酒师身份兼负生产技术指导工作。
这里说的水口乡,就是今天的茅溪镇。
虽然郑义兴进入成义酒坊是从学徒开始,但彼时他其实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酿酒技艺。
郑义兴家中世代酿酒,10岁起就跟着爷爷郑仕银烤酒,其两位胞叔郑应崇、郑应才也都是酿酒师。
据说,当年恒兴烧坊掌柜杨端五前往茅溪镇聘请郑义兴时,还用了八抬大轿把郑义兴从茅溪镇樟树村抬过河,敲锣打鼓地迎入酒坊。
郑义兴的家传故事,意味着茅溪镇本身亦有深厚的酿酒底蕴。其对茅台酒厂的巨大影响,也说明这一河两岸,在漫长的酿酒发展历程中,实际早已是水乳交融。
当下的茅台镇依然风光无限,而养在深闺的茅溪镇,也正在被重新塑造。
也许下回再至,这里就将是另一番景象。